清朝的辫子发源于满族的传统文化。在满族文化中,头发是人体中最为重要和神圣的部分之一,按照传统的满族习俗,男性要留长头发蓄辫,则是其重要标志之一,在1644年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作为其建国家族,辫子逐渐成为了中国清朝时期男性的一个标配,在清朝时期,辫子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开始,辫子长而且粗,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交流,渐渐演变为细长的细。
1、清朝的辫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清朝男人的发型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看到清宫戏,无论努尔哈赤还是到清代末年,里面的男人的发型都是剃光了前半截脑袋扎了一根极粗的发辫,垂到腰间,好像满清享国近三百年在发型上就根本没啥变化。可实际情况不是!最早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关之后,为让汉人表示臣服,接受了汉奸大臣的建议,实行剃发易服。下令凡剃发不如式样者,斩。这时候的满清要求的的发式名称叫做“金钱鼠尾”,这种发誓简单来说就是把头发周边直至后脑勺只留下一个铜钱大小的一片头发,剩下头发则编成一根小辫子。
2、清朝人为什么留辫子?那时候辫子代表什么?这个应该是满人的祖辈穿下来的,满人最早过着野外打猎扑鱼为生的日子,头发散乱自然会影响视线,阻碍行动力,而脑后结辫,方便打理又不影响活动。至于清朝的辫子那就是有关政治和宗教的信仰了。清朝的统治阶级和大部分官员都是满族人,剃发留辫是满族人的风俗,当时推行“剃发令”,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汉人们的自尊心,让汉人跟随满人的习俗剃发,同化汉人。
3、清朝辫梢清朝皇室男子辫子垂于脑后,以彩丝系结,饰以金银珠玉等。满族发式辫连子熟线练子是用黑丝线做成的,二三尺长,下边垂三个黑穗子。练子是为了遮丑,不得已而为之。熟丝练子却是主动装扮,欲其美而为之。它们不是因头发稀少时才用,而恰恰用在发好、发黑的青春年少时。熟丝练子用时,分股和头发编在一起,垂在脑后的长辫梢上加缀五色丝线租黑丝穗子,使辫子加粗加长。
4、清朝辫子的由来1、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2、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