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什么都留辫子?背后的秘密让人震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满族统治下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朝皇帝和满族贵族都有一个特殊的发型,就是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这被称为鞑靼辫子或满洲辫子,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都留辫子呢?背后的秘密让人震惊,鞑靼辫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满族入关之前,为了区分自己和汉族,以及为了表示对努尔哈赤的忠诚,满族人都剃去头顶的头发,只留下两侧和后面的头发,然后将其编成一条辫子。

当满族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清朝政府颁布了剃发易服的政策,强迫汉族男子也要剃去头顶的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这在汉族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抗和不满,因为在汉族文化中,头发是父母赐予的,剃发是不孝的表现。许多汉族人宁愿死也不愿剃发,有一句名言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清朝皇帝也不例外,他们也要留着一条辫子,以示对满族祖先和传统的尊重。

清朝男人的发型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看到清宫戏,无论努尔哈赤还是到清代末年,里面的男人的发型都是剃光了前半截脑袋扎了一根极粗的发辫,垂到腰间,好像满清享国近三百年在发型上就根本没啥变化。可实际情况不是!最早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关之后,为让汉人表示臣服,接受了汉奸大臣的建议,实行剃发易服。下令凡剃发不如式样者,斩。这时候的满清要求的的发式名称叫做“金钱鼠尾”,这种发誓简单来说就是把头发周边直至后脑勺只留下一个铜钱大小的一片头发,剩下头发则编成一根小辫子。

因为满足人的传统发型就是留辫子得,不留辫子要被砍头,所以都留辫子。因为他是满人,这是他们的民族习俗而已。他们以前的习惯就是扎着辫子的,沿袭他们的民族习惯。这是清朝的发式传统。古代满族人特别看重辫子。满族人的先祖发源于白山黑水,以打猎捕鱼为生,前头剃发脑bai后结辫,是为了穿山越岭枝藤不刮发,射箭瞄准眼前无乱发遮当,白天盘在头上便于生产劳动,晚上解下来可当枕头。

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自秦汉至于明,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